脉络丛肿瘤(CP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成人中更为罕见。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意大利IRCCS卡洛·贝斯塔·神经病学基金会米兰研究所连续24例成人脉络丛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起病症状包括小脑体征(n=11,45.8%)、颅内高压体征(n=8,33.4%)、颅神经损害(n=5,20.8%)、偶然发现(n=4,16.6%)、癫痫发作(n=1,4.2%)、脊髓体征(n=1股票配资平台怎样,4.2%)。初诊时,脉络丛肿瘤主要位于脑室系统,但也可出现在其他部位,包括脊柱(1例);仅1例存在脑膜受累,1例术前有脑积水。脉络丛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为1级(n=17)、2级(n=6)和3级(n=1)。17.6%(n=3/17)检测到TERTp(TERT启动子)突变,5.9%(n=1/17)检测到TP53突变。17例(70.8%)实现肿瘤全切除,3例(12.5%)实现次全切除,3例(12.5%)实现部分切除,1例(4.2%)仅行活检。76%(n=16/21)的病例术后因不同原因突然出现临床症状恶化,但大多逐渐恢复。3例无相关数据。仅2级和3级肿瘤采用了辅助治疗。肿瘤复发时,可考虑手术、放射外科、放疗和化疗。术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19.25个月(95%CI:188.83–249.67)。
研究者证实脉络丛肿瘤可发生于成人,且多为位于脑室系统的1级肿瘤。手术治疗是金标准,尽管76%的患者会出现术后临床症状恶化,但通常为暂时性的。辅助治疗仅限于高级别脉络丛肿瘤;然而,关于辅助治疗尚未达成共识。
展开剩余90%研究背景
脉络丛肿瘤(CP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1岁以下儿童的脑肿瘤中占比高达20%。总体年龄调整发病率为0.048/10万;据报道,成人的发病率为0.002/10万。2000年至2019年,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报告了679例脉络丛肿瘤患者,其中54.6%为儿童。
脉络丛肿瘤多为脑室内肿瘤,分为三级:1级[脉络丛乳头状瘤(CPP)]、2级[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和3级[脉络丛癌(CPC)]。脉络丛癌可能与Li-Fraumeni综合征相关,这是一种由抑癌基因TP53胚系突变引起的癌症易感综合征。
脉络丛肿瘤起病时的症状常与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相关,这是由于肿瘤产生脑脊液增多或肿瘤占位效应所致。少数患者会出现定位体征。
对于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如果能实现肿瘤全切除,通常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复发风险较高,尤其在较大儿童(≥3岁)、成人以及具有儿科B甲基化亚型的幼儿中。相比之下,脉络丛癌的预后较差,大多数幸存的儿童患者会出现长期认知和发育缺陷。
无论肿瘤分级如何,手术切除都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影响临床状态和预后。目前尚未发现能可靠预测术后脑积水发生的术前特征。
2级和3级脉络丛肿瘤可考虑辅助治疗,包括化疗(CHT),化疗在儿科患者中疗效显著。对于化疗后疾病仍持续存在的成人或儿科患者,可考虑放疗(RT)。
预后主要与脉络丛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还与肿瘤大小、位置和播散情况有关。
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无监督聚类可将脉络丛癌与大多数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区分开;而利用高密度DNA甲基化阵列进行的表观遗传分析,将脉络丛肿瘤分为三个不同的DNA甲基化亚组:幕上儿科低风险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科A组”)、幕上儿科高风险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脉络丛癌;“儿科B组”)以及成人幕下低风险脉络丛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成人组”)。
关于参与脉络丛肿瘤发生的基因变异,研究表明脉络丛癌主要表现为广泛的染色体缺失。此外,Thomas最近发现,除TP53外,儿科脉络丛肿瘤中缺乏反复出现的驱动基因变异;而在成人中,已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或罕见的CCDC47-PRKCA融合转录本,且这些变异与侵袭性临床进程相关。
基于这种肿瘤在成人中的罕见性,研究者介绍了2003年至2023年期间本中心连续24例成人脉络丛肿瘤患者的诊疗经验:重点阐述了肿瘤特征(包括TP53和TERTp等基因变异)、治疗方法以及术后转归。
研究结果
研究者对24例成人脉络丛肿瘤进行了描述,包括人口统计学、临床、影像学和组织学分级等详细信息(表1;图1)。值得注意的是,16.7%(n=4/24)的脉络丛肿瘤为偶然发现,例如因非特异性头痛或头晕而行磁共振检查时发现,或因近期车祸检查时发现。在2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从出现症状到明确组织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9周(从数天至7年不等)。其他合并症包括4例患者患有其他肿瘤,1例患者患有脱髓鞘疾病。本系列中1例极为罕见的脊柱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病例,此前已作为病例报告发表。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组织学检查(图1)。17.6%的病例存在TERTp突变,均为经典的C228T突变;5.9%的样本检测到TP53突变,为p.Cys176Phe(c.527G>T)。
表1
图1
无论组织学分级如何,17例(70.8%)患者实现肿瘤全切除(GTR),3例(12.5%)实现次全切除(STR),3例(12.5%)实现部分切除(PR)。其余1例(4.2%)患者仅行活检。所有病例均未行术前栓塞治疗。
76%(n=16/21)的病例术后突然出现临床症状恶化,具体详情见表1。这种恶化大多为暂时性的。3例患者无术后临床检查的详细资料。
13例患者出现医疗并发症:脑积水(n=1)、脑缺血(n=2)、脑室出血伴水肿(n=1)、脑脊液漏(n=1)、空气栓塞/气胸/纵隔气肿(n=4)、心肌缺血(n=1)、肺炎(n=2)、需治疗的精神运动性躁动(n=2)、重度贫血需输血(n=1)以及重度低血压需用血浆扩容剂治疗(n=2)。3例患者暂时置入脑室外引流管以改善脑脊液引流:1例为手术计划内操作,另2例为处理脑积水和脑室出血。4例患者出现不止一种并发症。
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CDG)评估的并发症(24例中21例有记录),8例无并发症。其余14例患者的CDG分级为1级(n=5/14,35.71%)、2级(n=4/14,28.57%)、3级(n=2/14,14.28%)和4级(n=2/14,14.28%)。
中位住院时间(LOS)和术后至出院时间分别为7天(3-36天)和7天(3-34天)。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0-19天,中位时间为1天。33%的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需要强化住院康复治疗。
研究结束时,3例患者(12.5%)死亡,7例患者(25%)出现复发。1例患者在复发后第二次手术后35天死亡,死因包括颅内高压、小脑后下动脉缺血和脑膜脑炎。
术后中位总生存期(OS)为108个月,四分位距[63,14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0个月,四分位距[25,136](图2)。
图2
辅助治疗仅用于2级或3级肿瘤(总体占病例的8.3%):1例播散性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图3)采用脊柱适形放疗联合放射外科治疗,3级肿瘤病例对脑部病灶和脊柱进行了放疗。初诊后无病例接受化疗。
图3
7例患者出现复发。3例(1例1级、1例2级、1例3级)接受了手术切除,2例(1例1级、1例2级)接受了放疗,1例3级复发患者在第二次手术后接受了化疗。1例患者因复发灶极小且无新的神经体征,仅建议进行临床和放射学随访。
关于放疗的具体情况:1例初诊时疾病已播散的患者,对2个脑部结节病灶行初始放射外科治疗(25 Gy/5分次),并对全脊柱行常规分割放疗(44 Gy/22分次)[图3];3例患者因脑部结节复发接受放射外科治疗(13-25 Gy,1-5分次),其中1例在疾病进展后接受全脊柱常规分割放疗(44 Gy/22分次);1例WHO 3级脉络丛癌患者接受了60 Gy的辅助放疗。
对于3级脉络丛肿瘤患者,化疗方案包括首次复发时采用替莫唑胺5/28,后续采用卡铂/紫杉醇(患者19)。此外,1例2级患者在第四次复发出现放射性坏死时,接受了贝伐珠单抗治疗(患者12)。
讨 论
这项2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成人脉络丛肿瘤系列研究,在规模上远超目前已报道的同类研究:Bahar等人在30例总病例中描述了9例成人病例,Hosmann等人在36例报道病例中纳入了19例成人病例。仅Thomas在2021年的研究中,于47例总病例队列里包含了28例成人病例,但该研究主要关注基因谱,缺乏临床、围手术期及治疗数据信息。
本研究中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性别比例与Hosmann研究中的成人亚组相似。偶然发现的病例占比(本系列为17%)与其他报道一致。
在本研究系列中,大多数病例位于第四脑室,术前影像学显示脑积水的情况较为罕见,这与之前的描述有所不同。33%的患者出现与颅内高压相关的症状,这一比例低于文献报道,而文献中该症状在儿科患者中更为常见。
成人脉络丛肿瘤可通过内镜经脑室入路或开颅手术切除。具体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肿瘤位置、大小、可能的组织学分级以及相关的脑脊液异常。对于伴有慢性脑积水且肿瘤生长极为缓慢的病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脉络丛肿瘤的全切除仍然至关重要。在本研究系列中,83%的病例至少实现了次全切除。
研究者记录到该队列中大部分患者(76%)在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文献中描述的并发症多种多样,往往缺乏明确的定义,甚至未被报道。
研究者采用了一种经过验证且可重复的量表来对病情恶化程度进行分级,并收集了关于围手术期临床问题的可靠信息。
已有研究报道了其他类型的术后并发症:在46例各年龄段患者的队列中,发现脑脊液漏(10.9%)、感染(8.7%)、新发肌无力(6.5%)、癫痫发作(4.3%)、卒中(4.3%)、出血(2.2%)以及乙状窦静脉血栓形成(2.2%)。由于多种并发症可能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研究者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该研究还报道,与本研究数据相比,术后需要(至少1次)脑积水手术的比例更高(分别为24%和6.25%)。
手术是脉络丛肿瘤的标准初始治疗方法,但需考虑到肿瘤丰富的血供以及位于脑室内深部的位置特点。基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如Schneider等人(2015年)和Lafay-Cousin等人(2010年)的研究所述,可考虑先进行活检,随后进行新辅助化疗,以降低出血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非全切除被认为是脉络丛肿瘤的不良预后因素。
组织学分级仍是OS的重要预测因素。在本研究中,由于2-3级脉络丛肿瘤患者数量较少,无法就此得出相关结论。
关于分子谱,研究者在17.6%的受试者中检测到TERTp突变(C228T)。Thomas及其同事也记录到相同的C228T TERT启动子突变,发生率相近(16%);此外,他们还报道了1例C250T TERTp突变(2%)和1例意义未明的突变。
在本研究系列中,1例病例存在体细胞TP53突变,尽管20.8%(n=5/24)的患者有肿瘤病史,但均未提示Li-Fraumeni综合征。
正如儿童脉络丛肿瘤中TP53突变的研究结果所示,识别具有预后意义的基因变异可能会产生直接的临床影响。
研究者证实脉络丛肿瘤可发生于成人,且多为位于脑室系统的1级肿瘤。TERT、TP53基因状态以及全切除可能是成人脉络丛肿瘤更长PFS的预测因素。在本研究系列中,基因突变仅存在于2级或3级患者中。研究者尝试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这些假设,但由于事件数量有限,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
辅助治疗的应用仍在探讨中,在不久的将来,分子模式必须被纳入考虑范围,以便通过多学科协作提供个体化的适宜治疗。手术治疗是金标准,但对于1级肿瘤,为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后遗症,应考虑活检和新辅助化疗。
总体而言,对于这种罕见疾病,回顾性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可作为“背景信息”,并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极为罕见的疾病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研究进行深入探索。足够数量的成人病例将使肿瘤学家网络能够验证本研究的初步观察结果。
“脑肿瘤460基因检测”项目,包括TERT启动子突变、TP53突变和PRKCA融合等,评估患者预后,指导潜在靶向、免疫或化疗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Anghileri E股票配资平台怎样, Gaviani P, Amato A, et al. Choroid plexus tumors in adults: a retrospective mono-institutional study. Neurol Sci. 2025;46(4):1859-1866. doi:10.1007/s10072-024-07894-x
发布于:江苏省Powered by 专业股票配资门户_线上股票配资_在线配资平台官网 RSS地图 HTML地图